全球能源互联网
(Jan 2021)
零碳电力对中国工业部门布局影响分析
- 姜克隽,
- 向翩翩,
- 贺晨旻,
- 冯升波,
- 刘昌义,
- 谭新,
- 陈莎,
- 代春艳,
- 邓良辰
Affiliations
- 姜克隽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北京市 西城区 100038
- 向翩翩
-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北京市 朝阳区 100124
- 贺晨旻
-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871
- 冯升波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北京市 西城区 100038
- 刘昌义
-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 西城区 100031
- 谭新
- 全球能源互联网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 西城区 100031
- 陈莎
- 北京工业大学环境与生命学部,北京市 朝阳区 100124
- 代春艳
-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研究中心,重庆市 南岸区 400067
- 邓良辰
-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北京市 西城区 100038
- DOI
-
https://doi.org/10.19705/j.cnki.issn2096-5125.2021.01.002
- Journal volume & issue
-
Vol. 4,
no. 1
pp.
5
– 11
Abstract
Read online
欧盟在2019年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这一目标不只是一个长期目标,很多行业已经开始制定短期的具体行动方案和对策,并启动了实际行动。2020年9月中国在联大会议上宣布,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目标会明显影响未来一些产业的生产工艺。对于工业中难以减排的行业,如钢铁、水泥、合成氨、乙烯、苯、甲醇等,为实现深度减排,氢基产业将是一个重要选项。绿氢的供应将会明显影响这些产业采用氢工艺的成本,进而影响产业的区域布局。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未来中国主要基础产业的布局将出现明显变化,在考虑多种实现产业深度减排技术选择(如碳捕集与封存)的情况下,不少产业都将转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和低成本地区,特别是光伏发电成本优势地区,以实现本地光伏发电、制氢、产品制造系列化。这些产业的转移也将进一步带动下游产业的转移,该格局将导致碳中和目标下中国产业布局的明显变革。
Keywords
WeChat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