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shan Daxue xuebao. Yixue kexue ban (Jan 2012)
翼状胬肉临床评估指标与其眼表改变相关性分析
Abstract
摘要: 【目的】 探讨原发性翼状胬肉大小、透明性等常用临床评估指标,分析其与翼状胬肉眼表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于2010年5月至7月,在中山眼科中心门诊就诊的初发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55例(71眼),其中男性26例(32眼),女性29例(39眼);记录翼状胬肉的大小(mm2)、生长时间(年) 、 透明性(T1~3级)。行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记录翼状胬肉患者的结膜杯状细胞计数(个/视野)及上皮形态改变级别(0~3级),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结果的相关系数。【结果】55例患者的翼状胬肉大小为12.25~29.75mm2,平均(20±3.9)mm2;胬肉生长时间3~13年,平均(8±3)年;胬肉透明性T1级4只眼,T2级37只眼,T3级30只眼;杯状细胞密度计数24.57~55.80个/视野,平均(39.7±8.4)个/视野;结膜上皮细胞形态0级14只眼,1级29只眼,2级28只眼分别计算各临床评估指标与翼状胬肉患者眼表损害程度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大小与结膜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分级均未呈现相关性(r =-0.006, 0.129; P>0.05);翼状胬肉透明性与杯状细胞计数及上皮形态改变呈现有相关性(r =-0.706, 0.782;P0.05)。【结论】 翼状胬肉透明性与其眼表损害呈现相关性,透明性越差其眼表损害程度越大。可通过观察翼状胬肉的透明性,估计患者的眼表损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