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能源互联网
(Jan 2021)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中热力管网动态建模及协调运行研究综述
- 徐飞,
- 郝玲,
- 陈磊,
- 田冉,
- 魏名山,
- 陈群,
- 闵勇
Affiliations
- 徐飞
-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郝玲
-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陈磊
-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田冉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1
- 魏名山
-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1
- 陈群
-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闵勇
- 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发电设备控制和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 海淀区 100084
- DOI
-
https://doi.org/10.19705/j.cnki.issn2096-5125.2021.01.008
- Journal volume & issue
-
Vol. 4,
no. 1
pp.
55
– 63
Abstract
Read online
电热综合能源系统中的热力管网由于较强的热惯性而具备被动储热能力,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调节能力,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提供空间。利用热力管网储能的方法可在不增加额外设备与投资的前提下,仅通过电力、热力系统的协调优化,达到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性与间歇性、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的目标。该方法已成为目前较具潜力的灵活性提升手段之一,逐渐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热力系统本身具有多变量、非线性、时延性等特点,且热力管网运行调节独立于电力系统调度之外,导致在刻画评估热力管网所具备的调节能力时,面临电热系统动态建模难以兼容、异质能源系统运行机制难以协调等瓶颈。研究围绕热力管网动态特性建模及电热协调优化等方面,对利用热力管网热惯性提升电热综合能源系统调节能力的研究方法展开回顾:比较分析了节点法、元素法、集总参数法、等效热电路法及能路法等动态建模方法的优劣,剖析了电力系统与热力管网协调运行研究中的关键要素,并针对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了几点建议。
Keywords
WeChat QR code